學共實踐三部曲

        參與學共實踐快六年了,這當中的心路歷程,百轉千折,而惟一確定的一件事是:學習共同體的哲學與實踐,就是我對教育的想像,那是一種追夢的實踐歷程,人生路上,因敢於追夢,而讓我的生命價值,體現在我和每一個人相遇的當下。
        關於學習共同體的實踐,關於我走過築夢的路,我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反思,也越來越清楚未來的方向。因此,我想跟大家分享學習共同體實踐三部曲。首先是:先去弄清楚「什麼是學共?」或者更具體的說,「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是什麼?」這是一個「是什麼」的問題,它涉及的是對身為教師主體性存在的暫時存疑或拋棄。帶著一種開放性的態度,讓自己的思維歸零,用全新的自我去閱讀「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這是很艱困的第一步,因為,在我們過去的師培過程中,我們接受了許許多多的關於教育哲學/信念、教材知識、班級經營、兒童發展…….等知識,這些知識早就內化成為我們看待教育/教學的框架,這些靜默的知識,潛藏在我們的心中,影響著我們課堂上的每一個決定,而我們甚至沒有知覺到他們的存在。第一步對「自我主體存在懸而不論」要能實踐的先決條件,就是覺察自我這些影響著你做教學決定的靜默知識,然後暫時的冰封它們。讓自己有一顆全新的腦袋,仔細的去閱讀佐藤學關於「學習共同體」論述,從而建構一種新的課堂意象,然後在課堂中逐步地去實踐。
        學習共同體實踐的二部曲是「如何實踐學習共同體」。二部曲問的是「如何」的問題。二部曲的問題,其實是最簡單做但也是最困難的。簡單是因為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實踐,在外部可見的環境上,和一般(傳統)的教學環境很不同。他有一些常見且必要的外部形式,如ㄇ字形的座位安排、小組/pair討論、提問、分享/發表。這些外部形式的轉換形成了學習共同體實踐和傳統教學上很大的不同。但問題也就在這裡,外部的形式可見,如果課堂裡的靈魂沒變,學習方式沒變、語言和肢體表現方式沒變、師生的權力關係建構沒變,那依然只是改變了外在環境的傳統教學。
        改變外在環境是容易的,但要建構出課堂中信賴、安全、友善的氛圍,師生共學、互學,運用傾聽的能動性,建構出深刻的意義學習,共同譜出課堂的交響樂,那需要師生不斷的反思課堂中發生的事件,需要師生同儕的陪伴,需要一個願意開放的心靈。
        學習共同體實踐的三部曲是「為什麼需要學共的實踐?」這是反身和自我相遇的大哉問。「為什麼」的問題,就是一個具有個別殊異性答案的問題。每個人的成長、經驗都不同,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故事,我為什麼需要學習共同體成為我教育旅程上的食糧?那是我自己需要釐清。而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也因為強調教師自我的實踐反思、課程的慎思、實踐智慧的培養,因而更有機會清楚的認識自己,甚至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自己。這種奇妙的學習旅程,因看清自己,創造全新的自己,因而也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旅程,讓我學會跟老師學習、跟孩子學習;傾聽老師和孩子們說出的、未說的聲音;更讓我聽到自我內在對教育、對生命最深切的聲音。所以,我的生命、我的血液,是學習共同體的DNA,而你的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室「ㄇ」字形座椅圖像世界(figured world)的意涵

悼念恩師---歐用生教授

日本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五年級社會課公開課及議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