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7的文章

學習傾聽孩子

                我們常常以為年幼的孩子還小,所以他們懂得不多;因此,我們會「習以為常」用大人的角度去看孩子,而忘了去聆聽孩子心理最真摯的聲音。 最近,我有機會進到班上教室,和老師、學生一起學習。有一次,在一個國小三年級的班上,我發現這個班上的孩子在課堂中,同學會兩兩一組進行共學,這種穩定的學伴關係吸引了我。老師帶著孩子們到校園裡做植物樹徑的觀察和測量。在移動中,我看到班上有一個女孩,一直牽著一位男生的手,帶著他前進。當孩子前進落隊時,這女孩依然牽著男孩的手,緩慢地跟著隊伍。男孩蹲下綁鞋帶,女孩就停下來等著男孩。這種若無其事的貼心,自然而然的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而當老師讓學生們分組在蝴蝶園進行樹圍測量時,我發現這兩位同學,成為很有默契地的夥伴。男生用手壓著離地 130cm 的高度,女孩用皮尺把樹幹圈成一圈。兩個人默契極佳,但男同學一直都沒有太多的語言,大多時候,都是女孩子在告知男孩子做什麼。 當兩位合作完成樹圍測量之後,女孩子大聲的說「這棵樹的樹圍是 83cm 」;但此時那位男生卻突然說「是 82.9cm 」。女孩問 : 「為什麼是 82.9cm? 」,男孩用手指指著皮尺上「 0 」刻度那條線的位置。男孩精細的觀察,讓女孩改了答案成為「 82.9 」。後來我才知道,這位男孩其實是一位學習上較為困難的孩子,但這個課堂上兩兩一組的相互關照,卻讓兩位孩子有了很好的學習。 看著孩子的共學關係,我保持著一種開放的態度,去傾聽孩子口說的語言、未說的語言,和其肢體動作,我發現此時,兩位孩子教會我要如何若無其事的陪伴夥伴,和一起學習。 另外,最近閱讀一本書,書中有一段故事,也讓我沉思許久。故事是描述一位教師幫忙照顧一位鄰居其 8 個月大的小孩。這位小孩名字叫 Clementine ,那天,老師坐在靠牆的長凳上。 Clementine 爬向老師旁邊長凳上的枕頭。突然,小女孩向前衝了過去,頭猛地撞在牆上。她退回來,顯現驚訝的表情 ! 那位老師等待著,用她所有的感覺去聆聽。小女孩還是安靜的坐在那兒,老師看著這一幕,心想「這事兒」應該已經結束。但後來這位小女孩又慢慢地向前傾斜,小心翼翼地將頭輕輕地撞在牆上,並向後退。她以不同的速度重複了幾次動作,但沒有一次的速度像第一次那樣快,造成像第一次那樣的痛苦。 在這個故事中的老師,面對一位八個月大的小孩,她發現

我和日本甲東小學的新鮮境遇之旅

圖片
成熟的學習共同體校園是沉靜的,學生的思考是深刻的。 2017 年 10 月來到初秋的 日本西宮 市立 甲東 小學,一所樸實沉靜的校園,師生沉靜的學習樣態,讓我在學習共同體實踐的細膩、智慧上有一個新鮮境遇的旅程。像一壺好酒,在影片、照片、記憶中來回逡巡中發酵,在品嘗中屢屢回味無窮。 一、      善於傾聽的教師 甲東 小的老師普遍具備善聽、友善的特質。教師的善聽,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中發現 : (一)         教師的語言 101 班的老師 原田豐子 在教國語【動物如何叫蒲公英】單元時,當學生說 : 「 我發現了好多很有趣的東西呢 ! 」,老師回應說 : 「 對耶 ! 這首詩裡面有好多秘密,我們趕快去找出來,覺得哪邊很有趣呢 ? 」 在 101 班的課堂中,學生們在發表上雖然有點吵雜,但 原田豐子 老師使用「 我們 」一起去將有趣的地方找出來的語言,將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位置上,讓師生的主體有了相互的交流,表現出師生一體的新鮮學習旅程,是這種「潤澤式語言」,開啟了學生學習的趣味。 203 班的 岩本奈津子 老師在上國語【詩 -- 我把手伸到天空】時,老師帶領學生返回文本的語言,當學生說 : 「 我覺得天空跟海一樣都是非常的寬闊,海非常的寬闊,天空也非常的寬闊,就是像這樣兩個一樣的寬闊,所以事實上兩個是很像的。 」老師回應說 : 「 哇!那你想像一下天空的寬闊跟海的寬闊,念一次給 我們 聽好嗎? 」 岩本奈津子 老師的言談也是「潤澤式」的言談,他也使用「我們」的語詞,那種「念一次給我們聽好嗎 ? 」的言談,傳遞了師生成為一個「共有的主體」,表達了「我們」有多想要聽你的朗讀的興趣。是這種潤澤式的言談,啟發學生想要表達的動力。從這裡,我們也發現 岩本奈津子 她從學生的發言中,聽出學生對於詩的意象已經有深刻的理解,所以,要學生馬上回到文本,帶著這份理解,用聲音再次詮釋,深化學生對詩的理解。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聆聽,是這種教材和學生的「關係性語言」,創造學生和文學(詩) / 美感的相遇。 (二)         教師的置位 (positioning) 甲東 小老師在教室課堂裡的置位,可真是精采。每位教師有著他自己的個性、他自己對學生學習進程上的判斷,隨著課堂教學節奏的轉進,或坐在前方,優雅的觀察和聆聽學生的討論;或沉靜地站

學共實踐三部曲

        參與學共實踐快六年了,這當中的心路歷程,百轉千折,而惟一確定的一件事是:學習共同體的哲學與實踐,就是我對教育的想像,那是一種追夢的實踐歷程,人生路上,因敢於追夢,而讓我的生命價值,體現在我和每一個人相遇的當下。         關於學習共同體的實踐,關於我走過築夢的路,我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反思,也越來越清楚未來的方向。因此,我想跟大家分享學習共同體實踐三部曲。首先是:先去弄清楚「什麼是學共?」或者更具體的說,「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是什麼?」這是一個「是什麼」的問題,它涉及的是對身為教師主體性存在的暫時存疑或拋棄。帶著一種開放性的態度,讓自己的思維歸零,用全新的自我去閱讀「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這是很艱困的第一步,因為,在我們過去的師培過程中,我們接受了許許多多的關於教育哲學/信念、教材知識、班級經營、兒童發展…….等知識,這些知識早就內化成為我們看待教育/教學的框架,這些靜默的知識,潛藏在我們的心中,影響著我們課堂上的每一個決定,而我們甚至沒有知覺到他們的存在。第一步對「自我主體存在懸而不論」要能實踐的先決條件,就是覺察自我這些影響著你做教學決定的靜默知識,然後暫時的冰封它們。讓自己有一顆全新的腦袋,仔細的去閱讀 佐藤學 關於「學習共同體」論述,從而建構一種新的課堂意象,然後在課堂中逐步地去實踐。         學習共同體實踐的二部曲是「如何實踐學習共同體」。二部曲問的是「如何」的問題。二部曲的問題,其實是最簡單做但也是最困難的。簡單是因為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實踐,在外部可見的環境上,和一般(傳統)的教學環境很不同。他有一些常見且必要的外部形式,如ㄇ字形的座位安排、小組/pair討論、提問、分享/發表。這些外部形式的轉換形成了學習共同體實踐和傳統教學上很大的不同。但問題也就在這裡,外部的形式可見,如果課堂裡的靈魂沒變,學習方式沒變、語言和肢體表現方式沒變、師生的權力關係建構沒變,那依然只是改變了外在環境的傳統教學。         改變外在環境是容易的,但要建構出課堂中信賴、安全、友善的氛圍,師生共學、互學,運用傾聽的能動性,建構出深刻的意義學習,共同譜出課堂的交響樂,那需要師生不斷的反思課堂中發生的事件,需要師生同儕的陪伴,需要一個願意開放的心靈。         學習共同體實踐的三部曲是「為什麼需要學共的實踐?」這是反身和自我相遇的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