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6的文章

課堂的顯性和隱性實踐

【公開課】是咱們相當熟悉的詞了。參與【觀課】似乎也是一種流行!參加【議課】更是促進教師們分享多樣思維,進行反思性實踐不可或缺的策略。 分析課堂師生可見的活動、言語,是觀課和議課的核心課題。然而,觀課和議課的重點,如果僅僅只對容易觀察及可見的顯性行為實踐,如「學生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進行對話和分享,儘管再鉅細靡遺,對參與議課的夥伴和進行公開課的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實踐可能仍是有限。 觀課的記錄,除了可見的顯性外在行為之外,對於這些顯性可見行為的省察、判斷、詮釋,進而形成新的理解,才能讓教師的實踐和參與教師的自我實踐性知識相遇,形成新的實踐性見解。 最近看了一堂語文公開課,課中進行造句的教學:---比----還---,其中一位學生說:【公園比學校溫暖】。這是學生顯性的答案;但潛藏的是:學生竟然用【溫暖】來形容公園和學校,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用法,學生為什麼用溫暖來形公園和學校?學生背後是否有怎樣的經歷,讓他用【溫暖】這詞?或者僅是對【溫暖】辭意的理解不一樣?再者,更讓人好奇的是:公園為什麼比學校溫暖?是因為學生曾在公園裡遭遇過一些事,讓學生覺得公園比學校溫暖?學生一句話,讓我好奇的一直想要理解這背後到底有怎樣讓人感動的故事? 如果讓我有重新詮釋這堂課,我會怎麼做?那你們又會怎麼做?

討論教學的策略

關於討論教學的幾點實踐性思維 : 學習共同體理念的實踐,最常運用的教學策略是討論教學,在小組討論、倆倆討論、分享對話的轉進中,教師的決策是瞬間的,也是複雜的,表面上可能是直觀的,顯性的,可實際上,課堂中教師的每個決定都是默會的累積性實踐經驗在影響著我們,因此,我們需要直陳我們默會的實踐性知識,覺察他對我們決策的影響。 【帶討論】看似簡單,其實,一堂精彩的討論課卻考驗我們慎思課程的能力。以下和各位分享我最近對討論教學的思考和體會。 (一)    面對學生提問時,教師的內在思考 1. 判斷問題的重要性 : 屬關鍵問題、或次要問題,或無關緊要的問題。問題在接著的教學是否會被討論 ? 2.   釐清問題 : 問題到底問什麼 ? 學生是否能理解問題 ? 問題包含幾個概念 ? 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學生是否能理解 ? 如文章為何要以【照亮地球的發明家】為題 ? 本問題中包含了【照亮地球】和【發明家】兩個概念。 3.   問題和文本之間的關係 : 問題是否和文本的段落或全文脈絡有關係 ? 4.   問題的開放性 ( 屬性 ): 問題是屬於哪一種層次的提問,如【提取訊息、直接推論、詮釋整合、比較評估】等 (二) 判斷、釐清、確認關係、和問題屬性之後展開對應的教學策略 : 1.   理答策略的應用 : 依據問題的特性,進行轉引、轉問、反問、提示、釐清及探究等教學策略 2.   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小組討論或倆倆討論 : 需詮釋整合、比較評估的問題,考慮進行小組討論,可直接擷取、推論訊息的次要問題採行轉問、反問、釐清等理答或倆倆討論策略。 (三) 小組討論與分享對話的轉進時機 : 1.    學生討論已呈現多元差異意見時轉進分享對話 2.    學生討論思考卡住時,或受限於單一思考時 :                    (1)   判斷 學生卡住的原因 : 是受限題目概念的明確理解 ? 或缺乏對文本整體訊息整合的困難 ?( 教師聆聽的功力很重要 )                     (2)    暫時中斷討論 : 轉進全班分享 ( 當組間有差異意見時 ) 、或教師提供提示,重新拆解或組織問題。 3.     學生討論意見離題,音量吵雜時,轉進分享對話 4.    分享對話受限單一意見,或沒有新的差異觀點出現